+
长沙的青年友好,五年见“城”心
松果财经
40分钟前
赞 0浏览 285评论 0收藏 0

临近年末,各地逐渐进入“十四五”总结时间。在很多城市反复追问“人往哪里去”的这几年,长沙的画面有些不一样。

地铁、园区和夜市里,外地口音在变多,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扎堆出现。越来越多毕业生把长沙列入首选城市,年轻创业者开始扎堆,市场主体在短短几年里翻了一番,人才总量突破 300 万。

这些现象叠加在一起,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青年友好。这座中部的特大城市,体量虽然庞大,却仍能持续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涌入,仿佛没有“见顶”的迹象。

敢于把青春押在一座城的人,到底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长沙?又或者说,为什么是长沙,成为了一座真正的“青年友好型”城市?

“十四五”成绩单,透露长沙的青年承载力

最近几年,城市发展的直觉问题是:高速增长变难了。特别是对已经过万亿的省会来说,要兼顾“做大”和“做稳”并不容易。

这便是很多城市“抢人”的前提,年轻人就是发展动力。但吸引年轻人落脚的逻辑和吸引游客完全不同,怎么承载大量人口的涌入,并提供发展前景,最终考验的还是区域经济。

而在“十四五”期间,长沙经济总量已经上了台阶,增速还保持在中高速水平,主要指标在省会城市里都不靠后。2021—2024 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4%,在已经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基础上继续向上走。

没有靠“堆项目、压土地”的一次性冲刺,长沙的市场主体总量从 2020 年起翻番、突破 200 万户,制造业园区里先后跑出两家 3000 亿级、两家新增千亿级园区,县域经济整体在全国百强榜上持续前移。

1764250851109447.png

(图源:长沙高新区)

对一座特大城市而言,长沙显然在节奏上做了取舍:宁可把基本盘打牢一点,也不追求短期的刺激。只有这样的基本盘,才能让年轻人看到发展的希望,并长期扎根。

这种取舍的思考,在经济结构上体现得更明显。长沙既没有被某一个风口牵着走向“一业独大”,也没有一味押注所谓“新故事”,而是比较清楚地同时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原本就有优势的制造业继续做厚,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老招牌”没有淡化,反而在全国和全球的分工里站得更稳,继续擦亮一块面向全球的金字招牌。

1764250859404025.png

(图源:长沙发布)

二是有意识地托举做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总量突破 500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 9000 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1.7%。智能网联、先进计算、储能材料这些新产业成片落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逐渐聚集。

这些变化最大的意义是,一座城市能够承载的年轻人的“职业想象”,明显被拉宽了。工程、研发、服务、内容……再普通的人,就业和创业也不必挤在同一条赛道上。五年前还不太被看见的选择,如今变得更多。

不仅如此,这五年,长沙跨入特大城市行列,主城六区全部进入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域板块集体前进,长沙县、浏阳、宁乡三地在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强中的排名,分别提升至第 4、第 5、第 14 位。地铁“六区一县”全覆盖,“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成型,拿下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

这篇“空间文章”,让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从传统热点板块,向更大范围外溢。县市、园区、轨道沿线陆续涌现新的机会,人才落脚不需要再纠结“进不进主城”这道单选题,更多人在自己的生活半径里已经看到了择业创业的变化。

当下城市的时代之问是拿什么吸引年轻人、装下年轻人。而长沙足够的机会密度,足够的承载弹性,已然构成了一座具备青年友好特质城市的基本底色。

把发展红利向外传递,是检验“青年友好”的关键尺度

进一步看,财政流向,往往最能说明一座城市在乎什么。人,本就是长沙这五年刻意加重的一端——市级财力 75% 以上投向民生,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为代表的一整套公共服务,在同步提档。

五年间,长沙新增城镇就业 78.27 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 36.51 万个。从生活角度看,长沙的交通、环境、文化、体育全方位提升。

“三跑道三航站楼”黄花机场、“双核驱动”的高铁枢纽、“六区一县”覆盖的地铁网络,通勤能力增强伴随时间缩短,可以快速连接全市乃至全国;90.2% 的空气优良率、55% 的森林覆盖率,加上历史街巷更新和文旅消费的繁荣,共同勾勒出一幅可以好好生活的城市图景。

持续多年、指向“慢变量”的投入,不会在短期制造抢眼的新闻,但会在无形中让年轻人敢于落脚扎根,甚至安家到长沙,用实际保障为安全感兜底。对很多过去不得不离开家乡才能谋求上升空间的年轻人来说,长沙因此成了友好选项。

1764250866107037.png

(图源:新湖南)

一股风潮随之而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在过去几年成为长沙最知名的标签。

从数据看,长沙超过 200 万户且翻倍增长的市场主体规模,说明创业门槛在被持续降低,涌现了更多留给青年人的发展机会;连续四年在全国“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位居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则降低了时间和制度成本,让创业不再沉重。对二三十岁的创业者而言,试一次,甚至试几次,成本都没有那么高。

2024年9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欢迎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并持续出台新的激励措施。作为桥头堡,长沙和这批新青年的故事,显然才写了一个开头。

1764250874131289.png

(图源:湖南湘江新区)

如果把上述要素放在一起看,会发现,人们口中常说的“青年友好”,其实并不是一个抽象标签,而是一组现实条件的组合:

有门槛适中的创业环境,有相对多元的就业赛道,有对教育、健康和公共空间的长期投入,还有一种允许“先落脚、再决定”的成本和包容度。长沙恰恰是在这些维度上同时用力,才让“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对年轻人来说不显得悬空。

长沙城市的上限,连接着青年发展的未来

如果说前两个部分更多是在回答“这五年长沙做了什么”,第三个问题则关乎这些投入的未来意义:扎根长沙,未来有什么机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在长沙发展的天花板,将被什么力量抬高?有三块因素尤其值得留意。

第一块,是产业。

长沙的产业早已不缺存在感,尤其是制造业,工程机械集聚让它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 5 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 50 强企业的城市。但“十四五”的变化在于,长沙从“会生产”向“能领跑”迈了一步,提供了更多“高级机会”。

1764250884110781.png

(图源:2025岳麓大会)

7 大千亿级产业集群、3 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织就了一张承载就业、创新与增长的产业大网。在智能网联、先进计算、先进储能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前瞻布局,长沙下一个五年,甚至下一个十年的产业升级,已经提前埋下放量的基础。

从单个产业强到产业链群有厚度,这一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长沙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维持甚至扩大领先优势。对青年群体来说,则直接转化为更多高质量岗位、更丰富的职业路径,是支撑一座城市长期对年轻人友好的硬核资本。

第二块,是创新。

过去,地方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资本。但要素的边际空间总有天花板,当普通的资源投入趋于饱和,真正能抬高潜在增速的,只能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2023 年 6 月,湖南首次提出将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目标。此后,长沙在科创领域崛起的速度明显加快,创新能力已经对增长上限产生实质性影响。

2023 年 8 月以来,长沙研发机构新增 1796 家,总数达到 3823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人才总量突破 315 万,人才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城市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十、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技术创新不再只是少数科研机构的“自转”,而是在直接参与重塑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这种变化反映到就业市场,带来了更多研发、设计等创新型岗位,提升了城市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又反过来强化了创新动力。

当越来越多的新增产值来自高技术企业和关键技术突破,而不是依赖单纯扩张投资,长沙的潜在增长上限就随之被抬高。对于年轻人而言,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十年持续提供发展机会。当下的长沙,潜力爆棚。

第三块,是改革和开放,为长沙提供了持久的确定性。

五年间,长沙完成 852 项重点改革任务,在面向民营企业的大样本营商环境评估中连续位居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等经验向全国推广。对企业而言,可以更有底气地做长计划;对个体而言,也更敢在这里做长久打算,轻松安居乐业。

1764250897566771.png

(图源:长沙电视台长沙观察)

而且,长沙虽然身处内陆,但开放链接全国甚至全球的能力不断增强。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博鳌经安会等国际平台持续落地,早已不再只是一片市场腹地,而是一个联通全国、对接全球的平台。年轻人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通过长沙去触达更大的舞台。

对城市来说,更大范围的流动会为自身发展持续引入新变量,让长沙有条件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活力,保持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这种可能性,是无价的瑰宝。

结语

回归青年友好这个焦点,长沙圆满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一座对年轻人友好、拥抱未来的城市,应该长成什么样?

答案是,既有足够多元的机会,又有相对温和的成本;既有面向未来的产业和创新投入,又有对教育、医疗、公共空间这些“慢变量”的长期耐心;既有愿意敞开的制度与开放态度,也有允许试错和成长的生活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沙对青年的友好,在于“没有边界”。不是说这座城市可以无限扩张,而是说它在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产业边界、创新边界、开放边界、生活边界。既不放松对底盘的要求,也不放弃向上生长的冲动。

这是一种稳健却不失锋芒的城市路径,也是一种把确定性与想象力同时交到普通人,尤其是交到年轻人手里的发展方式。一座城市能对青年多友好,一代人的边界,就可以走到多远。这条漫漫长路,它们将从双向奔赴,到一起出发。

来源:松果财经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为你推荐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11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