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天打了三场“硬仗”,让我们看清未来大消费平台的模样
壹览商业
一天前
赞 0浏览 355评论 0收藏 0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今年天猫双11的热度,超预期了。

10月15日,2025天猫双11预售开启首小时35个品牌成交破亿,1802个品牌成交翻倍,破亿品牌数、成交翻倍品牌数、活跃用户数均超去年同周期。

以退货率相对较高的服饰行业为例,久谦中台数据显示,双11第一阶段主要平台成交额,淘宝天猫服饰占比达57.5%,成交份额居全网第一。另据易观分析报告数据,淘系服饰不仅成交规模占比超50%,并以15.8%的增速领跑行业,主场优势明显。

在行业普遍增长承压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不仅可贵,更意味着淘天在策略与节奏上完成了一次自我跃迁。

早在20年前,克里斯·安德森就曾在其著作《长尾理论》种指出:“新的分销经济让我们关注长尾中的无数小众需求,这些聚合起来,可以构成与主流市场一样大的新市场。”

面对线上消费更细碎、理性和非计划化的趋势,我们看到,淘宝用一年时间发起了三场“战役”,并最终把长尾需求汇聚到了一起,用AI底座撬动了增长杠杆。

淘天如何汇聚需求?

在今年的天猫双11发布会上,这场大促被赋予了三个“第一”:第一次在“大消费平台”战略下运行,第一次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第一次AI能力实现深度落地。每个“第一次“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自我挑战与迭代,淘天的第一场战役,正是“自我之战”。

这一战的核心,是在原有电商主战场上重构经营效率与供需质量。今年618是一次练兵场,在这场大促,淘天率先引入“剔除退款后GMV”这一指标,试图从源头剔除水分订单,通过引导商家关注真实成交,倒逼供给质量优化与履约能力提升。从结果看,剔除退款后GMV实现10%的增长,平台在扩大营收规模的同时,提升了经营效率,为双11打下基础。

在商品层面,淘天延续“官方立减”机制,通过简洁直接的优惠方式增强价格感知,避免复杂促销干扰用户决策。据天猫总裁刘博(家洛)介绍,用户领取权益通道拓宽,依托“AI智惠引擎”实现15%转化率提升,让优惠精准发放给高意愿用户。

1763003279729173.jpg

在用户结构上,88VIP不仅贡献交易,更提供高质量、稳定密集的消费反馈,是驱动“供给侧升级”最关键的锚点,平台让高质量需求找到更多匹配选项,也帮助品牌建立长期价值积累。

在商家结构上,淘天着力扩展供给的边界和弹性。针对不同阶段的优质原创新品牌,平台提供分层扶持路径。例如对于潜力中腰部商家,天猫“千星计划”提供场域拓展、圈层运营、经营提效、活动升级等方面助力,让商家在天猫实现规模跃迁与长效增长;针对1-10阶段的新品牌,天猫“宝藏新品牌”从会员拉新、种草追投、货品共创、明星营销等方面投入激励政策给予全面扶持。

接下来,淘天并未停留在电商既有主场的优化上,而是主动出击,开启第二场战役——大消费之战。这一年里,淘宝闪购首次以“双11主场选手”身份全力参战,淘天将原本分散的外卖、商超、百货等本地业务统一为一个一体化平台,重构了“近场+高频+非计划”的即时消费场域。

数据显示,截至双11前夕,淘宝闪购已接入37,000个品牌、40万家门店,订单量同比成倍增长,平台供给从标准化商品向即时化需求延展,为传统电商补齐了高频场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淘天在这两场战役中始终围绕“聚合需求”展开。无论是用机制提效,还是探索场景增量,核心都围绕着将原本分散、游离、沉默的用户与需求重新汇聚于淘系平台内部。但淘天的第三场战役,面向的是未来——如何用AI工具,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度与效率?

AI工具如何更好的匹配供需?

在传统电商平台中,供需两端的信息匹配极易存在错配。一方面,用户难以准确表达需求,复杂语义下的搜索和推荐常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商品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优质供给无法被有效识别与分发。随着AI能力的系统化应用,淘天正在尝试以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度和效率。

首先,在搜索推荐系统中引入大模型能力,成为淘宝近一年持续迭代的重点。平台将生成式AI全面接入搜索、推荐、广告等主要流量入口,使系统具备理解复杂自然语言的能力。

今年天猫双11发布会,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曾披露一组数据:通过AB测试和随机实验验证,在复杂语义下,搜索相关性提升超过20%,推荐信息流点击率提升约10%。

这一变化本质上源于系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增强。为了支撑上述算法系统的提升,平台在商品理解层也做了底层改造。基于超过20亿商品的数据库,淘宝构建了结构化的商品知识图谱,通过生成式AI对商详信息进行补全、统一和提炼,解决字段缺失、描述冗余、要素不清等历史问题。此举不仅提升了商品在搜索推荐中的匹配率,也为后续的AI导购、自动问答等应用打下基础。

其次,在商家侧的运营环节,淘宝持续推动AI工具的前置化应用。图像生成、客服回复、智能定价、数据分析等功能已嵌入日常经营流程中。据官方数据,AI图像工具每月可生成超过2亿张商品图和营销素材,显著降低设计成本;AI客服每天节省的运营成本约为2000万元,主要体现在咨询响应效率和人力替代率方面。这些工具特别适用于中小商家冷启动和精细化经营阶段,有助于降低试错成本,提高供给质量。

在用户侧的交互路径上,淘宝也在进行一系列基于AI的功能创新。从“拍立淘”等图像识别类工具,到“AI清单”“AI导购”等组合型推荐系统,平台尝试将需求识别与商品呈现之间的链路缩短,并提升决策辅助能力。例如,AI清单可根据用户意图自动生成跨品类商品组合,而AI导购可通过对话式问答协助用户明确需求,适配更精细的品类搜索。

综合来看,淘宝的AI应用已深入供给理解、需求识别、交易路径的全链路。既提升流量分发的匹配效率,又增强商家的结构韧性和用户的决策效率。

电商未来:“更聪明”的大消费平台

我们正在见证电商行业走向下一阶段:从搜索框背后的交易撮合器,转向理解需求、组织供给、闭环履约的智能操作系统。

这一变化的关键,是传统“搜索—点击—成交”的直线链条,被更复杂、更高维的生活系统所取代。用户只需表达出一个模糊的问题,比如“客厅太乱”“总是忘记带伞”“厨房台面太脏”,平台就能识别意图、理解偏好、补全上下文,然后从千万供给中,匹配一批最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摆到其眼前。

淘天正在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以消费为中心、AI为大脑、本地生活为神经末梢的新平台形态。

1763003269275575.jpg

它的第一步,是让AI真正成为电商的操作系统。从搜索图谱到推荐逻辑,从商品标签到用户画像,平台正在全面训练自己如何“理解需求而非响应关键词”。

它的第二步,是在结构化人群中打穿长期价值。10亿级的全量用户足够商家沉淀经营数据,这其中,88VIP又是一套高价值用户经营样本。他们的交易密度、反馈频次、内容偏好、履约选择,构成了淘天理解高质量消费的“行为模型底图”。

它的第三步,是把商品池变成供给引擎,把线下网络变成履约系统。淘宝闪购的背后,是平台对近场需求的即时组织能力:品牌门店、便利店、社区仓被纳入调度体系,分钟级送达,情绪品类、刚需品类一并打通。

最终,需求被聚合成了新的增长引擎。那些分散的、非计划的、非标准的消费意图,被淘天重新组织成一张可识别、可预测、可履约的商业网络。平台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理解,把无数微小的日常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交易机会。

曾经,电商的核心能力是“流量分发”与“商品匹配”;如今,真正具备穿透生活、理解用户、激活供给的大消费平台,才是下一个时代的主角。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为你推荐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11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