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身不由己”
伯虎财经
半天前
赞 0浏览 436评论 0收藏 0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摘掉车标、砍掉灯带、取消天窗、手动方向盘……不少网友吐槽,这哪是特斯拉的“平民车型”,明明就是一台又贵又简陋的“铁皮车”。

近日,传闻已久的廉价版特斯拉终于揭开面纱。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正式推出了Model Y Standard和Model 3 Standard,起售价分别为3.9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5万元)和3.6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4万元),是“特斯拉史上最便宜新车”。

不过,消费者却并不买账,他们用“毛坯房”来形容这俩标准版,认为特斯拉将本就不多的配置砍到几乎没有。消费者期待的是价格更低,而非配置更少的特斯拉。

资本市场同样用脚投票,新车发售当天,特斯拉美股应声下跌4.45%,一夜之间蒸发市值约670亿美元。

过去几年,特斯拉几乎将“降价”作为应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唯一手段,这招虽然屡试不爽,但也让特斯拉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降价,越暴露自己的困境。当特斯拉离“科技领先者”的光环越来越远,消费者又凭何要掏钱买单。

01 越降价,越挨骂

总体来看,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推出的两款标准版车型,都是通过减配部分功能来降低售价。

有汽车博主整理了ModelY标准版的减配项,除了减少车内配置和功能之外,汽车续航“缩水”了,也没有配备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仅搭载了交通感知巡航控制系统。

1761016711958791.png

这也是让消费者感到失望的原因,毕竟,人们预想的廉价版是“车好价低”,但ModelY和Model3标准版却跟“性价比”并不沾边。

特斯拉的内饰一向以简洁著称,即便是普通版都被网友戏称为“毛坯房”,如今标准版更几乎砍掉了所有能砍的配置,被网友吐槽为“铁皮房”——配置基本为0,就剩下车的功能。

可是,尽管标准版已经如此“简陋”,其售价还称不上“便宜”。特斯拉的股价在新车发布后出现下滑,也意味着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两款新车。

1761016736139793.png

一方面,标准版的定价颇为尴尬。有证券分析师指出,其仅比高级版(特斯拉已将ModelY 和Model 3现有车型改为高级版)便宜约5000美元,这样的降价幅度远不足以抵消减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价格虽降,但相较于减少的配置,却未必“值回差价”。标准版的降价幅度并不足以大规模激发新需求,还可能反过来削弱品牌自身的溢价能力。

另一方面,特斯拉早已“降价成瘾”,但每一次降价都只不过是“饮鸩解渴”,最终砍向的还是自身的利润。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实现营收4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净利润仅23.27亿美元,同比暴跌30%。

不过,具体到单车利润,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平均每辆车赚5700美元,相比2021年1.3万美元/辆的数字出现了大幅下滑,甚至已低于许多中国车企。

1761016750962707.png

(图源:妙投APP)

在2023年之前,特斯拉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20%-25%的极高水平,而在今年上半年,其毛利率仅为16.81%,这也意味着特斯拉的降价空间已然不大。可以预见,若特斯拉进一步推出廉价车型,只会继续削弱自身的利润空间,这也是资本市场所担忧的问题。

可即便如此,特斯拉还是无法停止对降价路径的依赖。最直接的原因,是特斯拉必须通过规模效应捍卫成本优势。

汽车制造行业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规模决定成本”逻辑,如投资工厂、技术研发等都是固定支出,只有不断积累销量,才能有效摊薄成本。此外,销量规模也提升了车企面向上游供应商时的议价能力。

除此以外,特斯拉在全球主要市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其中,中国车企的崛起带来的影响最为巨大。

在国内车企纷纷打出“性价比”这张明牌的背景下,特斯拉的品牌优势也在不断被稀释,其很难凭借现有产品体系稳守市场份额,“降价”也成为无奈的选择。

02 被“透支”的品牌价值

不过,“降价换销量”看似理所当然,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却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领域的开拓者,其不仅是一家车企,更是一个标志性的“科技符号”,能够持续吸引一批认同特斯拉品牌理念的消费者,他们不介意配置缩水,买的就是特斯拉这个“品牌”。只要特斯拉价格降至足够有吸引力的区间,多数人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但另一方面,特斯拉频繁降价的举动也让不少消费者担忧“刚买就降价”,尤其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导致不少潜在用户选择犹豫观望,甚至失去对品牌的信任。

长期投资特斯拉的Gerber Kawasaki财富投资管理公司CEO罗斯·格伯指出,“特斯拉正变得越来越像丰田,而不是梅赛德斯。”

由此可见,特斯拉最深层次的问题并非“降不降价”,而是其越降价,就越暴露出旗下产品缺乏创新亮点的痛点。在下一款能够支撑品牌价值的突破性产品出现之前,特斯拉只能不断透支自己的品牌价值。

在此之前,Model Y成为了被特斯拉寄予厚望的“大单品”,数据显示,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交付超65.7万辆车,其中Model Y占到七成以上。

今年以来,Model Y的“改版变形”成为了特斯拉重要的产品策略之一,比如北美市场的“标准版”,国内市场的“加长版”,还有时隔6年才迎来的大改款。

1761016752247949.png

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是特斯拉“妙手回春”的关键一步,能够以更低成本的改动,尝试吸引更多细分市场用户。

比如聚焦于家庭用户的Model YL,能更好满足家庭用户对空间和座位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官方没有公布销售数据,但官网显示的交付周期比Model Y长,意味着预订人数可能更多。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Model YL,还是Model Y标准版,它们作为Model Y的改版车,必然会受到原车型框架的限制,改动空间并不大。

另外,据36氪报道,Model Y标准版有望于明年进入中国市场,内部代号为E41、D50,这也意味着至少到明年为止,特斯拉似乎都没有推出颠覆性产品的打算或储备。

从销售成绩来看,这些修修补补的改动恐怕难以扭转大局。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累计交付约121.78万辆,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特斯拉的产品矩阵已显疲态,新品投放节奏却迟迟跟不上,相较之下,中国车企的车型迭代周期已缩短至1.3年,两者的差距已越来越明显。

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特斯拉2025年全球市场份额将降至13%,中国市场甚至将降至7.6%。特斯拉仅靠现有的产品矩阵还能坚持多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03 马斯克的一场赌局

可尽管如此,特斯拉还是很强。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上排名第二,仅次于比亚迪。其中,ModelY依然是前三季度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型。

尽管Model Y一直被吐槽“老化”,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确实强劲,只要Model Y仍保持强劲销量,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就很难被颠覆。

这也足以证明当初主导打造Model Y的马斯克,其产品战略眼光有多精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斯拉汽车业务如今缺乏创新,也与马斯克近年工作重心转移密切相关。

今年4月,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马斯克在一场内部会议中,与特斯拉高管讨论是否要取消售价或将低到2.5万美元的平价版车型Model 2,但最终结果是不欢而散。

特斯拉内部员工称,马斯克似乎已经对造车失去兴趣,严格来说,他是对做一款大众车型提不起兴趣。从两年前开始,马斯克对汽车研发工作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结合马斯克这些年在科技领域的探索动作来看,他显然更乐于当一个“开创者”,而非“跟随者”,哪怕其跟随的是由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

今年9月,特斯拉发布了《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提出以AI大模型能力为核心,构建从自动驾驶到人形机器人,从能源网络到太空计划,一个极具科技前瞻性的生态系统。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AI不仅能开车,还能理解人类意图,这才是真正的突破。”事实上,近年特斯拉的创新业务,无论是汽车领域还是其他板块,基本都以AI 为核心驱动。

今年6月,特斯拉推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正式在美国试运营,该项目的算力与感知系统全部基于特斯拉自研AI硬件。

10月,特斯拉向北美用户推送了FSDV14版本,此次更新整合了特斯拉Robotaxi项目的核心算法成果,被业内视为特斯拉向L4级自动驾驶迈进的关键一步;此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也计划于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产品,并于2026年启动量产。

1761016762948936.png

种种迹象来看,马斯克当下正醉心于自己的科技梦,通过构建“车-机器人-AI”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将汽车升级为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终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业务也悄然从“核心主角”转变为支撑马斯克梦想的基石。

因此,马斯克不再执着于汽车产品本身的创新,甚至将车身车标都取消了,而是更看重以汽车为支点,撬动AI技术的多元场景应用,让汽车成为串联起整个科技版图的纽带。

1761016767212146.png

今年9月,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全新薪酬方案,包括四个重要目标: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FSD活跃订阅用户达到1000万;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运营100万辆Robotax。

某种程度来看,这份薪酬方案也在努力化解投资者对于马斯克过度“不务正业”的担忧。相较于远至星际的冒险,董事会更希望马斯克将精力锚定在特斯拉可落地、可量化的核心业务。

毕竟,在马斯克“逐梦” 的过程中,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依然是最重要的“钱袋子”,更能为FSD 迭代、Robotaxi规模化等提供数据和场景双重支撑,绝对不容有失。

十年前,特斯拉用科技感与未来感重新定义了汽车;十年后,特斯拉则希望再一次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颠覆者。

只是,在这个全新的战场中,特斯拉能否再一次复刻胜利,不能单靠商业战略的布局,还需要重拾那个曾经让自己伟大的核心——敢于突破行业边界、挑战技术天花板的初心与魄力。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10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