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熟艺人“脱管潮”,经纪人该下岗了?
音乐先声
半天前
赞 0浏览 207评论 0收藏 0
这个时代,艺人还能被“管理”吗?

最近,古巴裔美国流行歌手Camila Cabello卡妹有一件大事被关注。她正式结束了与合作近十年的经理人Roger Gold的合作关系,引发广泛热议。而从2025年开始,越来越多成熟艺人开始更换自己的管理团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决定自己的“飞行轨迹”。

那么,当顶尖的艺人可以掌控舞台、制造叙事、扭转命运,“管理”这一概念本身是否已经过时?

艺人、团队“分手潮”

Camila Cabello与长期经理人Roger Gold的分道扬镳,无疑成为今年艺人管理领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此前,在Gold的战略协助下,Cabello不仅成功实现了从Fifth Harmony单飞的华丽转型,更以《Havana》和《Señorita》两支单曲先后登顶Billboard Hot 100单曲榜。

值得注意的是,Gold并非国内语境中传统意义上的经纪人,而是其艺术路径与商业布局背后的主要策划者(即经理人),从Camila Cabello的唱片合约的重新谈判到品牌定位的重塑,他始终身处决策核心。

在全球范围内,经纪人(Agent)与经理人(Manager)其实是职能清晰分化的两类角色。前者主要负责匹配资源与达成商业交易,后者则更侧重于艺人生涯的长线规划与全面管理。而在国内,这两者往往被统称为“经纪人”,其职责横跨策略制定与事务执行,角色更加综合。

2024年,Cabello推出第四张录音室专辑《C,XOXO》,由环球音乐旗下唱片公司Geffen与Interscope联合发行,在Billboard 200专辑榜中斩获第13名,标志着她在离开索尼音乐旗下厂牌Epic Records后迈入音乐生涯的全新篇章。

Gold曾在她登上《Billboard》封面故事中强调:“Camila最在意的,从来不是市场趋势,而是与真正理解、尊重她创作愿景的人协作。”

如今回望,这番话似乎也为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也揭示出一个更为广泛的行业动向:越来越多的艺人与其幕后团队正在经历“战略分手”。

年初,美国创作型歌手Gigi Perez在凭借《Sailor Song》走红后,宣布与其管理团队Laffitte Management Group正式终止合作关系。同时,烟鬼The Chainsmokers也结束了与其多年搭档、Disruptor Records创始人Adam Alpert的管理合作。尽管双方仍维持唱片业务上的联结,但这场“分而不断”的调整,也昭示着艺人与经理人关系正在朝着更具项目制的方向演进。

2月,Lil Nas X终止与美国职业经理人Adam Leber旗下艺人管理公司Rebel的合作,转而投向艺人管理公司Crush Music门下。

同月,Billboard披露,“协作式”艺人管理公司Volara Management创始人兼CEO Janelle Lopez Genzink签下了美国独立女子乐队HAIM,而此前她们曾由美国知名摇滚经理人Azoff旗下艺人管理公司Full Stop公司管理。

在第一季度结束后的短短数周内,管理行业老牌机构Best Friends Music接连失去多位核心艺人。

4月初,Billie Eilish与她的哥哥Finneas宣布与Best Friends Music联合创始人Danny Rukasin和Brandon Goodman终止合作,随后签约由Jason Owen掌舵的Sandbox Entertainment;而原隶属于Rukasin阵营、迅速崛起的新人Role Model亦随之离开。

4月末,Chappell Roan宣布加盟Foundations Music,而在去年11月,她刚刚结束与State Of the Art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似乎正在目睹一场横跨不同类型艺人与团队之间的系统性解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安排,而是主动跳出既定轨道,去寻求更契合自身愿景的表达空间。

艺人为什么“翅膀硬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唱片公司曾是艺人职业生涯的绝对中心,它们控制着制作资源、分发渠道和媒体话语权。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社交平台的普及以及流媒体平台对传统发行模式的颠覆,这一结构正在逐渐瓦解。

这意味着,如今艺人不再依附于系统,而是足以自成一体,将系统为我所用。

在这一背景下,艺人的话语权迅速上升。他们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也是流量的源头、品牌的面孔,甚至逐渐演化为拥有自主议程的“操盘手”。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艺人与管理团队之间的权力结构。

Taylor Swift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人物。她的职业路径表明,当艺人具备足够影响力与资源后,经纪公司或管理团队再也无法通过传统的“佣金分成”方式来参与分利。

过去,艺人通过签署合同,约定一定比例(比如15%)的佣金作为交换,确保经理人将其事业推向更高的层次。然而,在艺人获得更多话语权的今天,传统的“佣金制”、经纪公司的业务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一位唱片公司老板就曾对Billboard表示,艺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想要效仿Taylor Swift的内部管理团队13 Management,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选择将自己的团队转变为“内部员工制”,不再依赖外部经理人按比例提成。

那么,当艺人本身就成为了最大的谈判筹码,经理人是否还能以相同的地位存在?

我们曾经习惯于将经理人艺人的视为幕后推手,为艺人铺路、策划未来。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当经理人本身开始借助平台成为公众人物时,行业规则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知名经理人Scooter Braun为例,Instagram和Twitter等平台不仅让他与艺人Justin Bieber的互动广为人知,也使得他与Taylor Swift的撕逼大战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通过社交平台,Scooter的个人品牌也得以发展,成为跨界企业家与投资者。他的影响力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行业,除了作为经理人,Scooter还通过社交媒体宣传自己的其他业务项目,包括他的投资公司SB Projects与Netflix合作的内容创作等。

另一方面,整个音乐行业也在主动为艺人管理这一领域拓展舞台。

以音乐科技平台ROSTR为例,它构建了涵盖数十万名艺术家与唱片公司、音乐版权商、经纪人、经理人及艺人全面数据库,极大提升了行业信息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过去,这类资讯通常只掌握在核心从业者手中,而如今,普通用户、独立创作者乃至非传统媒体账号也能轻松接触。这种信息的“去中心化”,正在打破行业内部的信息壁垒,赋予非行业内群体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影响力。

例如,今年4月,社交平台X(前Twitter)上的娱乐账号PopCrave便抢先发布了Chappell Roan更换团队的消息。可以说,ROSTR等平台不仅在结构上重塑了艺人管理的信息流通机制,也在舆论层面促成了更广泛、更多元的声音共存。

这种变化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公众的即刻反馈让艺人与团队都更加关注粉丝的需求和市场动向;但另一方面,它也让行业的私密性变得难以维持,今天的社交媒体,让每一场艺人的公关危机、每一次艺人与团队的争执,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那些看似平静的背后操作,可能瞬间被放大,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头条新闻。

如一位拥有逾二十年经验的资深艺人经理人所言:“与成熟的流行歌手共事,压力巨大,尤其是在事情开始出问题时,感觉就像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却找不到水从哪儿漏进来的。”

社交媒体、平台发展所带来的这种“可见性”,不仅让艺人变得更加透明,也让经理人在公众视野中更加脆弱。

例如,一些业内人士发现,艺人们在看到他人分享作品进展或团队成就时,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比较,甚至产生焦虑感。而艺人自身也开始通过社交平台与粉丝进行更直接的互动,常常让经理人、经纪人、制作人等团队成员感到自己在背后做出的努力被低估或忽视。

不少资深经理人表示:“在这种背景下,经理人往往成为最容易被指责和更换的对象,甚至在艺人决定更换团队时,背后的原因往往并不为外界所知。”

因此,与其说艺人“翅膀硬了”,不如说是行业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深层的权力转移。成长为文化符号的艺人,早已不再是被动的内容产出端,而是成了掌握自己事业的CEO;曾经占据上风的经理人,转化为更具协同性的角色,比如合伙人、顾问。

而公众的关注早已将这些动态拉到了聚光灯下,每一次变动都变得极其敏感、易燃。

结语

行业内部,许多资深人士依然坚信,真正优秀的经理人理应获得更具实质性的回报,比如股权激励。

仅靠佣金远不足以涵盖他们为艺人付出的全部努力,尤其是在唱片公司缺位、资源碎片化的今天,经理人常常身兼多职,从策划、谈判到危机公关,无所不包。他们同样强调日落条款(sunset clause)的重要性——即便艺人选择解约,经理人人仍应在一定期限内保有收益权,以保障其前期投入的合理回报。

这一切汇聚成一个现实,在一个人人都能实时掌握行业动态、甚至自己动手策划与执行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行业或许更需要探索一种更具弹性与可持续性的合作模式,在创作自由与专业支持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也许,在行业内,所谓“管理”,需要重新定义。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0
为你推荐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5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