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腾讯推出全域用户模型STAR,抖音也做起了全域兴趣电商,全域被视为私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越来越多平台布局,私域这一概念再次得到关注,如今的私域更加偏向一体化管理下的精细运营。与此同时,平台、品牌不约而同地强调公私域联动,私域到全域的转向,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也提出更高要求。
百应科技(以下简称“百应”)成立于2016年,是行业内较早做AI外呼的企业,拥有专利200余项。自成立以来,百应已累计完成融资4亿元,连续六年保持增长。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业务层面六年三次的飞跃,也是方法论的不断深化和沉淀。
作为对话式AI细分赛道中的服务商,如何顺应私域的发展实现自我进化?从深度代运营品牌的经验与案例出发, 又有哪些方法论和理念提供?为此,TOP君专访了百应科技零售VP 潘超,希望给企业与品牌提供一些做私域运营的参考。
业务升级:从语音机器人到深度代运营
2021年,百应开始入局私域。彼时,私域概念正如火如荼,除了包裹卡、短信等方式,AI外呼的引流加粉效果得到认可。于是百应凭借着AI语音的核心能力,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更迭服务模式,迄今为止累计已服务1000+头部企业,帮助客户构建高效用户运营体系,在存量时代,获得推进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区别于其他SaaS服务商,百应科技的差异化在于能够为客户提供深度代运营服务。这也正顺应了营销新现实的变化,营销的七个变革之一就是营销1.0到营销3.0的转变,即企业从销售产品到销售整套解决方案。
实际上,百应产品和服务演进的过程与私域的发展过程步调一致。
最初,客户购买的是AI外呼机器人这种SaaS软件,用以推介自己的产品,做相应的营销运营。问题在于,机器人如何配置、如何确定运营策略,这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门槛,在发展初期,用户也缺少使用经验和参考案例。
随着私域内卷、成本提高,客户更加注重效果。一些头部品牌需要更多运营服务的支持,于是百应的整个服务模式随之演进。百应服务团队除了客户经理、话术设计师、录音师等,添加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策略运营专家,由百应真正地使用一整套软件和系统,在对AI运营+用户运营深度洞察的基础上,帮助客户代运营。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变化之后,收费模式也从原来销售软件变成根据效果付费,比如CPA/CPC/CPS等付费模式。
对精细化运营提出新要求的今天,运营的难题给到了技术,而技术的优化是数据不断反哺的过程。
百应在过去六年的软件及运营服务过程中,沉淀了大量知识库和数据标签,其自研的“天盾”通话拦截功能,建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上,能够实现筛选并拦截过滤掉话单中所有的「空/关/停」号码以及「靓号」、「敏感类人群号码」的能力,且能够根据接听习惯,以及对于营销的耐受度等等,对用户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从而灵活地调整方案和策略,帮助客户共同达成GMV目标,真正成为品牌方的手脚。对用户而言,有助于减少打扰,提升用户体验。
理念沉淀:从营销到服务的私域方法论
很多人认为,今年私域新的方向是视频号。在潘超看来,这本质上是以线下门店为核心的私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门店为单位私域池子的运作及运营,可以持续地从总部赋能,在全行业拉通来看是有效的实践。
在「线下门店+私域模式」中,私域往往作为线下服务的延伸,这也是众多品牌私域折戟的分水岭。潘超直白地说,大部分品牌在做私域时是以销售为核心目的,不断发券、推活动,在私域中提供服务的少之又少。目前经常讨论的私域到全域的转向,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
全域背后的核心是做积分,或者说做会员。今年很多厂商也推出了全域产品,把所有的用户做成 VID(虚拟身份证明)打通。无论用户在线下、线上、还是其他渠道购买,只要能识别VID,就把用户识别成自己的一个会员。
其中的主要逻辑是提升会员权益。比如用户原本在三个平台渠道各花100百元,只能在单个平台渠道分别获得100元的会员等级。但ID统一之后,用户将获得300元的会员等级,其会员权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会员权益的提升,核心是创造服务客户的理由。在获得300元的会员等级后,用户可能获得更多的权益,品牌就可以每个月围绕着用户权益提供的服务做触达。百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AI外呼、短信、企微串联起来的多渠道触点管理,利用MA(营销自动化)进行策略自动生成、数据验证、自动化运行,帮助品牌更高效地提升会员权益的核销率。相应地,品牌方就在给用户提供服务。
当大家意识到做私域的本质不仅仅是营销,更多是服务,而会员权益是服务的载体,这时会员权益的核销率就会成为品牌关注的关键指标。
未来建议:私域的品类评估和盈利预期
据介绍,在百应服务过的三四百家通过AI语音机器人做私域加粉的品牌中,只有数十家仍在持续做私域。潘超观察发现,很多品牌因为私域转化效果难以cover引流成本而难以持续。
如何提升布局私域的成功概率?潘超提炼出两个重点,品牌需要提前做好品类评估和盈利预期。
什么样的品牌、类目、产品适合在私域做孵化和转化?这是整个行业接下来都会持续面临的问题。就百应而言,其服务的客户主要是高毛利的百货类产品,或以鞋服为代表的线下门店。这样的品牌有足够的毛利空间或成熟的组织架构搭建私域平台、坚持前期投入、承担运营和转化成本。
另一方面,私域本身是长期主义的,需要报以足够的盈利预期。无论是前期CDP中台的搭建、持续的投入,还是和用户信任关系的长期维护,比拼的就是谁能够边做服务边做营销,在前期看不到ROI、GMV回报时还能继续坚持,最终跑通盈利模型。
最后,百应从实践中总结出两种较为理想的私域组织模式:线上电商+私域,线下门店+私域。前者筛选出高价值客户提供精细化和深度的服务,后者将私域作为线下场域的延伸和补充。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多遵循上述规则。
潘超认为:“没有在社群里做过服务的品牌,很少能在私域持续地做下去。当然服务的定义很广泛,品牌在社群里可以提供社交情绪价值、猎奇价值等等。服务的种类不限于提供的具体的东西是什么,每个品牌需要根据自身去做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