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亿票房的幕后推手:捆绑式经营 定制化营销
我要认领
2014.03.03
赞 10浏览 2466评论 0收藏 1



毫无疑问,《大闹天宫》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和2月档的最大赢家。


自马年大年初一开始上映,经过24天的鏖战,《大闹天宫》以总票房10.2亿元收官,打破了中国影史包括首日票房纪录、单日票房纪录、首周票房纪录、第一部首日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等在内的19项票房纪录。


实际上,就故事情节、场面效果而言,《大闹天宫》获得如此之高的票房,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并且,这部2010年年底就已杀青的电影,因后期制作问题频频“跳票”,直到今年春节档才正式与观众见面,加之《西游降魔篇》在去年春节档创造12.3亿元的国内票房纪录,这让同为西游题材的《大闹天宫》颇显“压力山大”。


但其背后的资本运作、商业包装,却最终让这部耗资巨大、工期延误的作品,重新在票房上焕发活力,成为续《泰囧》之后,又一个华语电影的“话题作品”。


捆绑式经营


为了将上映前的风险控制在最低,《大闹天宫》出品人兼执行制片人张全欣在去年将中影、万达等业内巨头拉拢到《大闹天宫》的阵营中,改变了北京综艺星皓、东方电影、北京文华东润、星际影业四家原始投资方的格局。


而这些巨头们的参与,使得电影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放映渠道、排片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改变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作为国内最顶尖的院线,光是万达在放映院线的支持,就已经保证了一个基本票房。”张全欣说。从成本分析,《大闹天宫》4.2亿元的前期投入成本,必须要达到6亿元的票房,才能确保盈利。


由于国内电影收入过于依赖票房,电影投资堪称一个风险极高的游戏。2012年,《泰囧》12亿元的票房让光线声名鹊起,但那一年,光线参与投资的电影还有11部。其中,《铜雀台》虽然票房过亿,但其成本同样过亿,作为此片的投资方之一,光线基本无利可图。


为了平抑投资风险,很多电影投资方都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会由多家投资方共同出资。而一个投资方,也不会将所有的资金砸在一部电影上。事实上,今年的2月档,万达不光主投《北京爱情故事》,还出现在《大闹天宫》的投资方名单中。


伴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近年来高速发展,票房接连刷新纪录,加之组合投资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高风险的弊端,这使得包括银行、信托基金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涉足影视业。2010年,北京银行(行情,问诊)就曾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不再让你孤单》等四部电影和《十月围城》电视剧的拍摄。而民生银行(行情,问诊)则为总投资6亿元的《金陵十三钗》提供了1.5亿元贷款。


这样的组合投资方式,早已在好莱坞司空见惯,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有一批外部资金涉足,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而从1995年起,证券市场上流行的组合投资理念被引入电影领域,行业外资金投入电影业的潮流再度兴起,当时的实践证明,如果将一笔资金分散投入到20到25部电影项目中,在电影市场整体大盘走势向上的情况下,既能回避投资风险,又可保证一定比例的回报。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组合投资”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整合了更多的营销资源。


在实际运作中,电影的多个投资方,一般都会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调整各部影片前期营销、放映时的策略。由于《大闹天宫》上映首日就以1.1亿元的票房,刷新了中国影市首日最高票房纪录、中国影市单日最高票房纪录,万达从整体营收考虑,将《北京爱情故事》从春节档期间上映,调整至情人节当天。


显而易见,若《北京爱情故事》在春节档上映,将会分流掉部分《大闹天宫》的观众,最终“两败俱伤”。而通过调整,包括《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以及《北京爱情故事》在内的二月档电影均在票房上有所作为,共同培育出来的超过30亿元的2月份票房创造华语电影单月票房最高的纪录。


万达们的临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闹天宫》避开了不少直接竞争对手,尽管张全欣一再对外表示,是《大闹天宫》从去年10月便开始的强势宣传攻势“吓退”不少竞争对手,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却是资本在幕后的运筹。


定制化营销


在张全欣看来,《大闹天宫》在票房上的成功,还得益于在前期营销推广上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宣传模式。


“春节档是一个很特殊的档期,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很多一线城市的人会回到故乡,改变了以往观影人群扎堆在一线城市的现象。”张全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考虑到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问题,《大闹天宫》在前期营销上,除了坚持以往在经济发达地区“穷追猛打”的高投入外,也没有忽略二三线城市的宣传。其前期整合的广告推广资源高达5亿元,作为出品方直接投入的宣发费用,也超过5000万元。


《大闹天宫》进行高投入、全方位的宣传,是因为在为期40天左右的时间内里,春运造成了近36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如果单纯依靠一线城市的票房力量,那么,《大闹天宫》的票房将很难保证。


“很多从一线城市回家的人,已经培养出观影习惯,会带着朋友和家人去看电影,而这种形成圈子带动的效应,就是我们想要的。”张全欣称,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让《大闹天宫》在虚拟社交网络中的口碑,传递放到了现实社会之中。


当然,对于主打3D效果的《大闹天宫》来说,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是,中国国内的银幕数量,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从2007年时的3000余块,发展到2013年底的15400块,平均每天增加10块,并且,在一线城市实现饱和后,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这让张全欣的春节定制营销,得到外部渠道上的支持。“如果二三线城市连像样的院线都没有,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前期准备,也都白搭。”张全欣坦言。


正因如此,在《大闹天宫》超过10亿元的票房中,二三线城市所作的贡献,趋近于一线城市。这在华语电影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而据艺恩咨询数据,在春节7天长假期间,二三线城市贡献了超过83%的电影票房。


工业化流程


目前,国内电影工业体系主要分为筹备、投资、制作、宣传、发行、营销六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整部电影陪得血本无归。只有少数影片,能做到从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规划,整个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可批量生产性。


《大闹天宫》作为一个投资额度为4.2亿元的“大手笔”,需要缜密的科学规划和前期部署,但目前的国内电影工业生产线,难以承担如此之大的单品生产规模,这就要求张全欣必须从无到有的“摸着石头过河”。


“其实,很多特效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实景技术来完成,不一定非得用虚拟特效来做,经过这一次的摸索后,下次就会有经验了。”张全欣坦言,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国内电影人,在驾驭这种需要大规模虚拟成像技术的题材时,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达到熟练操作仍需时间。


正因为如此,这部2010年底杀青的电影,直到2014年年初才正式上映,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后期制作上。而后期制作上的经验不足,导致整个流程被一拖再拖。“直到去年年底,才把影片完全剪出来,这才完全放心。”张全欣说。


当然,后期制作的拖延,客观上给予了张全欣足够的时间来准备“非生产环节”的其它工作,从融资、宣传、营销等多个角度给《大闹天宫》“添砖加瓦”。


“除了天气因素,能够预估到的意外,我们都已经做了预案。”张全欣称,《大闹天宫》是基于遵守电影工业生产流程的作品,只因后期制作的经验不足而延误,但因为在融资、宣传、营销等非生产环节做得精细,破纪录的票房收入,并不完全是个意外。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1
1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7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