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如何理解年轻人找自我这件事情?
TopMarketing
2021.11.16
赞 10浏览 1820评论 0收藏 1


EDG赢了,柳夜熙一夜爆红,剧本杀热度不断,围绕着年轻人展开的热点话题总是在更新。


我们总在谈论年轻人,但年轻人的整体形象似乎仍然是模糊的。如果使用代际的方式,Y、Z世代所包含的人群可以被轻易地划分出来,但到底什么才是这一世代年轻人真实的样子?


他们不期待标准的理想人生答案,他们追求独立和个性化表达,他们的兴趣爱好广泛且愈加细分,并且乐于去为兴趣和情感体验买单,在这重重特征之下的正是他们对自我的追寻。


爱奇艺随刻对年轻人的世界保持着尊重和好奇。这里汇聚了中国最典型的年轻人,他们创造着随刻这个多元丰富的社区,他们是潮水涌向的方向。


这次,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如何理解年轻人找自我这件事”。我们好奇年轻人对自我的追寻为何如此迫切,我们也期待他们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能够爆发出创造力,更重要的是环境给予他们多大的空间和帮助。


答案我们依然在寻找,在通向自我可能性的道路上,我们共同追寻。


世代意识,因多元的兴趣爱好而产生


“我们是冠军!EDG是冠军!”


当解说员管泽元激动地喊出这句话时,视频网站上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直播实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2亿。这意味着那一刻,正有2+亿人为远在7000多公里外冰岛雷克雅未克的这场胜利而呐喊,更不必说在社交媒体随之而来的一场狂欢。


EDG夺冠后,随处可见“这个游戏承载了我对青春的全部记忆”这样的表述,曾几何时被视为“不务正业”“洪水猛兽”的游戏,成为了一代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支撑自己青春的锚点。



11月7日凌晨,EDG在冰岛击败DK夺冠)


而当我们把范围扩大,就会留意到对这一代爱好广泛且多元化的年轻人来说,能够承担这一角色的又何止电子竞技,从常见的影剧综漫和音乐到相对小众的剧本杀、潮玩、三坑等,年轻人正在用这些爱好,表达自我、彰显个性,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兴趣圈层和代际人设。


早在1927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就在《世代问题》一书中提出过一个观点——“世代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处于相似社会状况的一代人‘产生吸引力和联合力’。所有人都被他们共通的经验所感动、所培养,通过这一方式在他们当中形成一种响应的认同和确定的共鸣。”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种理论被不断验证和充实,最终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和消费中的种种形式,形塑了年轻人的价值体系、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开始成为辨认年轻人的东西。


以剧本杀为例,这项过去几年在年轻人中风靡的消费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短暂逃离现实、展现自我和线下社交的需求。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实体剧本杀的消费者规模有望达到941万,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高达75%,有63.4%的用户会在两周内消费剧本杀1次及以上。


而在更为小众的虚拟偶像领域,一个名叫柳夜熙的虚拟偶像,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短视频APP上涨粉超过400万,这个融合虚拟偶像、国风、美妆等多个时下受年轻人欢迎元素的形象,瞬间击中了年轻人的嗨点。爱奇艺虚拟偶像小茉莉出演真人剧集《梦见狮子》和美食纪录片《下饭魂之我是江湖人》,实现虚拟与现实交融,这在国内更是首次。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站在年轻人拥有最多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选择的时代,而这一切所指向的,正是年轻人尝试通过种种外在的形式,完成对内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追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的研究,20岁左右正是年轻人探索和不稳定的时期、自我关注的时期,也是存在各种可能的时期。


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所谓的理想人生并不再有一个固定的模版,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觉醒,同时也期待用创造去书写和改变日常的普通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个人在某一领域的见解和成果是比消费和事业更重要的存在。


当然,如果我们回溯过去,也会发现年轻人寻找自我的叙事在历史潮流曾经反复涌现。二战后英国兴起了一批拥有独特生活和行为方式的青年人群,其中就分化出了对后世全球流行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像的嬉皮士群体和朋克群体;而在我们国家,万事万物也不断激发着一代代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寻找“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


追求个性与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在多元的兴趣爱好之中,Z世代年轻人寻找自我的脚步从未停歇。


真正的职责:找到自我


1919年,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写出了其代表作《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黑塞以书中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口吻,讲述了他在从俗之业与艺术道路之间不断追寻的过程。


那本书里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电影《沙丘》剧照)


某种程度上,寻找自我看上去像是一种口号式的呼喊,或是抽象命题的概括性描述,但在事实上,寻找自我背后有着社会科学层面的支撑。


哲学作为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其实一直在试图回答有关自我的命题。从洛克提出的自我的本质就是人在记忆中能够记起来的事情,到康德提出的每个人都是自主的人,能够设想超越任何生态关系的行动路线,到克尔凯郭尔提出的激情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萨特提出的情感在自我塑造时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哲学的历史就是人寻找自我的历史。


除了哲学,心理学也一直在探讨自我相关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的著作《人的自我寻求》被视为是存在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他在书中指出,“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


他在其中的相关论述放到当下的语境似乎也完全可以成立,“我们的目的在于发现能够据以抵制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安全感的方式,发现我们自身内在力量的中心。”


Z世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更是将海量的信息和随手可得的兴趣圈推到了年轻人的面前。浙江传媒学院讲师戴硕在接受爱奇艺行业速递采访时也表示,“Z世代年轻人正身处在一个后喻时代,即晚辈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可以给先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借用去年用来激励年轻人的流行语就是,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知识和见识,都像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礼物。”


每一个节点的浪潮都助推了年轻人前进的脚步,每一个时代背景都决定了在寻找自我这件事上,年轻人拥有更多的条件和便利性。


但与此同时,年轻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状的影响,比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的精神观念的冲击,社交媒体上群体对立和极化色彩加重等等,都会造成年轻人精神世界阶段性的迷茫和空洞,就如美国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危机”,即年轻人在青春期阶段和成年阶段要先后面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以及“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这就意味着,在向外探索即扩大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之外,年轻人必须要向内探寻,寻找真正的自我,以达成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或许站在当下这个时刻,正在寻找自我的年轻人可以尝试追根溯源,回到哲学心理学诞生的根源-古希腊,在心里默默重复那句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铭言,“认识你自己”。


关于创造,年轻人是认真的


在凯文·阿什顿的《创造》一书中,他引用了伍迪·艾伦的名言,“我从不让时间还未得到利用就过去,我花这么多时间思考,是因为这是解决这些写作问题的唯一途径。”


事实上,年轻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其实从未停在原地。寻找自我的过程被他们转化为了一种创造的过程,并且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何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9年他的一条“5G到底有多快”的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一跃成为最受瞩目的Z世代视频创作者。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鲜活的例子,我们也将在与6位年轻人的对话中,尝试去还原他们寻找自我、创新的故事。


(2019年,大二的何同学爆红)


比如坚持戏剧创作,“能留在剧场里,就留在剧场里”的清华女生小秋,下班之后就变身剧本杀DM的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北野宇,从大学退学去讲脱口秀的的zhio……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自由表达,完成创造,也都在兴趣爱好之中寻找到了自我。


从何同学到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一方面展现出了Z世代年轻人身上所蕴藏的无穷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给各类品牌、平台和机构提供了启示,即年轻人并非只有消费者这一层身份。


过去几年我们听到品牌、平台和机构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Z世代,所有人忙不迭地为Z世代身上贴上了注重悦己消费、注重“情感式”消费体验、舍得为爱剁手等等标签,试图从这一人口规模达到2.6亿的群体身上,挖掘出最大的利润。


但如果品牌、平台和机构乐于和年轻人站在一起,为他们寻找自我的过程提供正向的助力,无疑将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而我们注意到的是,已经有平台选择这样去做了。


播客APP小宇宙,秉持人人都能录5期播客的理念,一直鼓励播客的听众自己投身制作,于是就有了像“后视镜”这样由资深听众转型成为主播的节目。


而在随刻上,也有无数像凉风一样,曾经是“网瘾少年”,凭着对游戏的热爱成为一名沙盒游戏视频创作者的年轻人,去年初他已经用做游戏视频的收入在西安买了房。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近的价值观在随刻聚合,又因为平等的交流和分享激发出了新的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和创造中,找到自我和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依托于各种像爱奇艺随刻这样的平台构建起的圈层和氛围,年轻人越来越相信他们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而此刻寻找自我的年轻人已经在路上,并且会一直在路上,走下去。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1
10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5 8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