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公布“2015年十大流行语”,“互联网+”排名第二,仅次于习大大提出的“获得感”。
互联网+的火热程度我们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要议程中也可略窥一二。此次大会上,政府的多部门官员透露了中国在工业、金融等领域适应并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动态和下一步举措。
从最初的电子商务、在线旅游到如今遍地开花的在线租赁、互联网金融、在线影视,互联网+的领地迅速扩张,在互联网成为迅速联接消费者的主流渠道时,传统以冗长供应链与消费者联系的实体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有时,用门可罗雀形容实体店面销售也不过分。
于是传统企业纷纷“上网”,开辟网络销售新渠道,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他们发现,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销售渠道,还在改变企业整套的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流程。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12月22日闭幕的首届数字营销大会上,一直致力于为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协助其转型升级的泰一指尚邀请了来自洁丽雅、老板电器、万事利以及吉利汽车等传统企业营销及销售负责人,一起探讨传统企业如何实现“互联网+”转型升级。总结起来,他们对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有以下两点体会:
企业竞争要以产品和体验为中心,互联网+使传统企业迎来春天
老板电器电子商务总经理蒋凌伟在回答主持人关于传统企业是否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目前手足无措时表示,关于实体经济的恐慌论是子虚乌有,相反,他认为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春天就要来了,互联网为传统企业提供的数字营销将助力传统企业走的更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给出了三点原因,首先中国目前还是要靠品牌、靠产品来推动消费升级,脱离产品本身的性价比,脱离产品本身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消费者是不会购买的。传统企业不管是在产品生产还是品牌积淀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其次,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2015年,大家都在谈的就是O2O,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消费者的体验。在体验这一块,线上线下应该互相补充,并不能说线上的体验就一定优于线下。最后,就是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探索,每个企业对于互联网+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深入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改造、原材料采购、生产、营销和销售的各个方面。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企业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将效率提升到最高。只要传统企业扎扎实实地把这些点做透了,数字化、年轻化、营销的精准化就能迎刃而解了。
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缩短了企业生产周期
互联网连接万物的属性让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更加的零距离,而用户参与程度的加深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产的各个环节。
拿产品开发距离,之前的消费者调研多通过门店调研、入户调研,街头拦截调研的方式进行,既效率低、成本高、不全面还会丧失时效性。如今,通过百度以及对用户行为的的大数据分析,勾画出用户行为的画像,产品开发就更加容易了。
吉利控股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也表示,以前汽车的设计和生产都是批量的,现在由于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大家都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汽车,所以以互联网驱动的工业4.0就在考虑如何把原来批量生产的汽车更加个性化,在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定制需求的同时做到成本可控。而这就要看生产、销售和营销等各环节的灵活度以及数字化程度。从营销上来讲,由于汽车属于耐用消费品,它的使用周期很长,企业需要不断跟汽车厂商发生互动和连接,而如何把真正的用户建成一个社区,让他在里面体验到品牌和技术的先进性,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线上线下的联动。
产品是竞争的核心,而产品的研发则要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洞悉之上。杨学良透露以前生产新品只能做趋势性的判断,加上汽车研发时间本来就很长,从概念的研发,到做模型,做采购生产,大概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所以导致生产周期特别长。现在因为有了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通过电脑模拟,36个月就可以研发一款新的车型。对于以前模糊的趋势判断,现在通过大数据就可以相对准确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了。只要产品是消费者需要的,配合数字化的营销方式,打造“爆款”就相对容易了。
透过几位传统实体经济巨头企业代表的分享,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它迎面扑来时,脚踏实地地以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找对适合自身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