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伟抢劫的IP卡已经OUT,影视公司抢夺的IP还能火多久?
我要认领
2015.06.03
赞 1浏览 3308评论 0收藏 0

TOP:还记得《天下无贼》范伟老师那一段让人笑哭的打劫么?如今,拜乔布斯雷布斯们所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经让IP卡从濒危走向了灭绝。但IP却在影视圈迅速蹿红,俨然成为内容产业的一剂春药。



就这两年,凡是与电影相关,“IP”就是一定逃不掉的话题,今年尤盛。

从2013年IP热萌芽,到2014年IP电影集中爆发,再到今年,互联网巨头纷纷介入。影视圈里谈项目已不再说“拍戏”,而是张口闭口“IP开发”。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知识产权,也叫智力成果权。它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某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


IP,并非新鲜词


5月26日,阿里影业在北京启动电影项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大热小说的爱情玄幻电影。片方宣称这是玄幻爱情第一IP,而监制就是曾拍过《匆匆那年》等IP电影的张一白。


5月18日,腾讯互娱举办沙龙,电影制片人、编剧在座,讨论话题是“互联网+电影”时代下的IP改编热潮,一度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


在刚刚过去的5月,电影IP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不知道什么时候IP变成了知识产权,这是多么虚的词。”传统电影人对大热的IP表现冷淡。而新加入电影行业的互联网巨头却掷地有声宣称,“未来的电影市场,IP一定是最重要的。”


当然,IP在电影行业内并非新鲜词。在电影工厂好莱坞有大量由漫画、小说改编的电影。除此之外,一些票房高、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会接二连三创作续集,衍生出“系列电影”。即便在中国,根据文学、戏剧等其他文艺形式改编的电影一直都有很多。


“从微博营销,到O2O(Online To Offline)电子商务,9.9元电影票,再到如今的电影IP,近些年总会有新的概念出现”,某电影公司负责IP开发管理的田刚觉得,时下的“IP热”就是正常的市场反应,“仅此而已”。


放眼望去,今年“五一”档期对决的《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相继杀青的“鬼吹灯”系列改编的两部电影,都算得上是根植于IP的项目开发。


甚至原本与电影毫不搭界的经典老歌,也被开发成电影,虽然完全重新编写剧本、设定角色,但只要能和歌名“搞好关系”,就能吸引很多观众的目光。《同桌的你》和《栀子花开》之后,《一生有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她来听我的演唱会》等都要被搬上大银幕。


其中,网络文学是如今电影IP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跨越古代、现代,题材涉及青春、仙侠、悬疑等。而在2015年至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


IP之火,无外乎它的超高人气,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观点。IP的价值被看重,除了代表着更保本的票房收入,它还在吸收和依赖IP所积累的读者群、粉丝群构成的基本市场。


田刚也给出了另一层解释,“便于估值,对于电影投资者来说,追逐IP是一种财务考量。”以乐视影业为例,2014年9月该公司估值达到48亿,在一年内翻了3倍多,究其原因,《小时代》系列、《老男孩猛龙过江》等IP电影的运营成为重要因素。


IP转化为电影,存在难点


“有很多项目找到我,都是因为一个公司买了一些原始的小说,或者是网络小说,或者是畅销书,或者不是那么畅销的书来找编剧进行改编。”电影《绣春刀》编剧陈舒如是说。并且,不止一位编剧表达过相似“遭遇”。


从2014下半年开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价格不断翻番,囤积版权成为普遍现象。电影从业者的共识是,“市场已经出现了疯狂的迹象”,“只要是版权,稍微能改编,大家都在囤。”


乐视影业研发部负责人也透露,“现在大型影视机构手里一般都会有几十个网络小说版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称,“电影更加向观众喜闻乐见的角度走,不再是以导演一个人的喜好为主,才导致IP越来越抢手。网络小说是经过好多网友‘拍砖’而优胜劣汰的结果,所以才会特别有吸引力,这是大众参与的过程。”



“事实上,这类IP对票房的贡献率并没有说的那么玄乎。”田刚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指出,在今年“五一”档中,同样是“IP”开发出的电影,《左耳》“挣钱了”、《何以笙箫默》“挣得不多”,而《万物生长》的票房就不理想了。


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资本迅速涌入电影行业的年代。而资本对优质IP的趋之若鹜,还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这些IP转化为电影。


“在我们心目中,很多网络小说或者说所谓的原创小说,其实并不够好,甚至非常差。但是卖出很高的价钱,只是因为有很多粉丝群体。”万达影业的一位内部人员说,公司的近千个项目,真正能往下推进的不会超过30个,“这是很多影视公司都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相比于上述“叫屈”,“一些影视公司只囤IP用来增值,而不是把它拍出来”的指摘也并不在少数。“不管是作为固定资产,还是作为二次估值,对于电影公司都是有必要的”,对于这一诟病,田刚给予反驳。


随即,他给出解释,“转化是有一个难点存在的,如今的电影行业是爆发式增长,但行业里的技术工种并不会相应迅速发展起来,人才储备是难以消化现有的IP资源。比如,国内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艺人、电影导演都是掰着指头数得过来的,更别提编剧了。”


终会有 “ 不热 ” 的那一天


4月19日,在2015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圆桌高峰论坛暨《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发布数据,“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就使年度电影票房站上了百亿大关。”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产值在第一季度已经达到一天一亿,同样也是中国电影百天内突破百亿元关口的最快纪录。


票房的激增,让资本的心态更为急迫,几乎推着IP前进。资本追逐IP,背后的驱动力是希望IP快速兑现利益,留给创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一背景下,时间和经验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电影变得与其他没有太多文化属性的产品一样,重要的不是艺术标准,而是怎么卖,以及能够在哪几种渠道上卖。


“市场环境的饥渴,带来的就是电影从投资制作到最后发行的整体周期的压缩。”对这一现象,田刚的观点是,在中国电影“野蛮生长的阶段”,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盘子不够大”,“而IP只是做大这个盘子的手段之一。”


“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除了资本运作,还有IP项目;中间的制作标准只得慢慢来,着急也没用;另一端就是市场。”田刚认为,一头一尾是电影发展现在最为着急的,源头上IP先拿住了再说,可尾端却出现了影城空置。


所谓的“影城空置”,有一组对比数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官方数据及行业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2.36万块大银幕和大约400家可统计票房影院。但是,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有15%。万达、中影星美等十大院线的单场观影人次均逐年降低,每年平均减少6%,到2014年平均每场不到25人。


一有新的商圈出现,就会出现新的影院,但是电影生产的速度是与之不相匹配的,在市场活性尚未被彻底激发的背景下,也并非所有的电影都能吸引到观众。“近年来,无论是电影IP这些火热的概念,还是电商购票平台的崛起,都是在解决影城空置的问题”,田刚说。


身处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时期,“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是如田刚这些从业者的努力方向。


(原标题《“电影IP”热度之惑与“不热”之忧》工人日报。来源新浪)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1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4 4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