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蜂” 新兴信息传播群体的诞生
我要认领
2014.07.21
赞 1浏览 3377评论 0收藏 0

7月18日,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在京联合发布了“生活者动察2014”年度研究成果。这是自2013年“创漩”发布以来,双方合作推出的第二个大型研究成果。在社交媒体日益向人们日常生活不断渗透的时代背景下,新产品・新服务相关信息的收发行为日益活跃,中国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一群新兴的信息传播者——“信蜂”诞生了。在发布会上,围绕这一主题,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首席研究员钟鸣代表项目研究团队作了扼要而全面的介绍。



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Twitter、Line、Facebook等诸多社交媒体的诞生;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一种全球趋势,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环境似乎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实际上,就信息的扩散方式而言,每个国家应当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中国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携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开展了“生活者动察2014——中国信息传播的新兴群体”这一研究项目。本项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始自2000年的大规模年度调研项目“博报堂Global HABIT”的调查结果、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独自开发的“聊天型MROC调查”的调查结果等。调查范围覆盖面广,在国内,除北上广三地以外,还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二三线城市作对比,在国外则涉及到了东京、大阪、纽约、洛杉矶等几个主要城市。总样本量近万人。




研究结果表明,就“新产品・新服务”信息的扩散而言,与日美两国相比,中国的生活者明显更倚重“朋友”这个信息源,由众多“朋友”聚集而成的“集合体”,亦即“圈子”俨然已成为中国生活者的首要信息渠道。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信息传递工具的普及,各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关系纽带较弱的“轻圈子”应运而生,例如持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圈子,或者旧日同学重逢后再建的圈子等等。相应地,以多元化的“圈子”为单位的信息同步更新行为也日趋活跃起来。其中,“每周2次以上接收并发送新产品・新服务信息”的人,即所谓的"高频率收发者"占到了中国网民人口总数的55%左右,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分别占比10%和40%左右的日美两国。这群新兴的信息传播者不仅争先恐后地为获取新信息而奔波忙碌,还将这些新信息源源不断地带回圈内共享,正如蜜蜂的筑巢集群行为一般。由此,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的研究人员形象地将其命名为“信蜂”。




“信蜂”的信息传播行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相濡以墨”、“秀外惠中”、“各领风骚”。“相濡以墨”指的是他们通过在圈内发布信息来巩固自己与圈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适合大家共同生存的舒适空间。“秀外惠中”指他们通过分享自己所持有的信息,来表明自我信息价值,从而获得圈内朋友的感谢和信赖。“各领风骚”则寓意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率先体验和分享,为圈子带来更多更好的生活方式。上述三种行为的背后,无一不存在着他们“对于‘圈子安心感’的追求”,以及“对于‘圈子过滤信息’的依赖”这两种意识,亦即“渴望通过与‘圈子’的信息互动来加强自我存在感,并籍此创造精彩生活”的深层心理欲求。
可以预见的是,“信蜂”的存在和发展则又势必带动和影响着所有的生活者。包括一般信息以及体验行为在内的同步化,亦即以“圈子”为单位的“群体同步行为”的发生几率将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可促进“圈子”活性化的、“有助于‘圈活力’强化的信息需求”也必将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生活者动察”是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携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开展的一个年度研究项目,主要针对生活者的新生活行为方式及其本质欲求进行洞察。今后,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还将不断地持续开展各项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对生活者的各类行为做出各种不落窠臼的解读。

参考资料:

■ 中日美三国信息收发行为的差异

就新产品・新服务相关信息的收发而言,日、美两国的生活者比较习惯于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体去获取,再通过开放式的、谁都可以使用的网络去进行大面积的对外扩散;相比之下,中国的生活者则更倾向于借助“朋友”这个渠道:从朋友那里获取信息,也把信息传播给朋友。传播对象多限定在自己的朋友范围内,传播途径也多集中于微信或QQ等,而不是开放式的、面向大众的网络媒体。也就是说,“来自朋友回归朋友”,正是中国信息传播所独有的一大特征。



■ 中日美三国的信息“高频率收发者”所占比例

综合“新产品・新服务”信息的发送频率和接收频率来看,“每周2次以上接收并发送相关信息”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高频率收发者”,在中国占到了整体的55%左右。而同一数据在美国只有44%,日本则更低,只有10%左右。另一方面,日本“低频率发送・低频率接收”的人却占到了整体的约六成之多。可见,信息技术的发达,并不一定能代表信息传播的发达。至少,在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日本,生活者之间相互收发“新产品・新服务”信息的活跃程度其实并不高。


■ 中国“高频率收发者”的信息行为概念图


如左图所示,在中国,众多的信息传播者从“圈子”外面的世界,也就是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实体店、熟人或朋友的口碑等各类信息媒介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带回“圈子”共享。


在这一过程中,“圈子”发挥着犹如生活者“巢穴”一样的功能,众多的信息传播者则好比辛勤采蜜忙于筑巢的蜜蜂,为了充实“巢穴”内的生活,而不断地从外部“采集”回有价值的信息。


■ 中国信息传播的新兴群体:“信蜂”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将这群中国特有的新兴信息传播者命名为“信蜂”。


所谓“信蜂”,顾名思义就是“争先恐后地为获取新信息而奔波忙碌,并通过将信息分享到圈内而达到利益共享目的的众多生活者”。

■ “信蜂”诞生的过程

追本溯源,“信蜂”的诞生,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社交媒体渗透带动了人们的“发信”欲求和行动。不过,这是属于全世界共通的一个现象,而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圈子”文化。这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圈子”内的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各种基于相同兴趣爱好或生活经历的、多样化的“轻‘圈子’”也应运而生,而“圈子”内交流的活性化以及多样化“轻‘圈子’”的出现又带动了生活者之间信息交流频率的增加和信息量的增长,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和累加的结果就是“信蜂”的诞生。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


Hakuhodo Institute of Life and Living Shanghai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市场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是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日本广告公司——株式会社博报堂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成立于上海,旨在为博报堂旗下各中国分支机构肩负起集团智囊机构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进“生活者发想”这一独特理念在中国的落实和发展。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有效运用日本长年累积的“生活者发想”相关经验,为中国生活者的未来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为社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公司目前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秉承“生活者发想”理念而开展的,旨在洞察生活者本质欲求并做出新生活方式提案的“生活者动察”研究;为支援各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实施的“新手法开发”;志在为生活者或市场的解读工作提供新观点的“新视点提案”等。
上述业务成果均可通过博报堂旗下各分支机构提供给广大客户。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还将通过发布会、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官方网站及出版物等渠道对外公开发表。

生活者:


通常,企业习惯于把人的概念理解为产品的用户或客户,比如说,“某产品的用户”、“喝某饮料的人”等,一概统称为“消费者”。
但是,如果只是把人单纯视作“消费者”的话,我们所能见到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在被称作“消费者”之前,人也可能同时拥有“孩子的家长”、“公司管理层”、“社区成员”、“兴趣小组成员”等多重身份。类似这种“营造多方面生活内容的主体”,正是所谓的“生活者”。

生活者发想:

所谓"生活者发想",就是通过洞察生活者的欲求和价值观,来描绘出未来生活图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精髓在于,不是将人单纯地看作"商品或服务的受众对象=消费者",而是将其视作"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主动实施消费行为的人=生活者"。

"生活者发想"为博报堂核心理念之一,属博报堂原创。

2014.07.18

《生活者动察2014~信蜂》一书正式发行

2014年7月,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著作《生活者动察2014~信蜂:中国信息传播的新兴群体》正式出版发行。



著者: 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语言: 中文简体
发行日: 2014年7月11日
定价: 48.00元
开本: 889 x 1194  1/16
ISBN: 978-7-5496-1202-4

简介

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Twitter、Line、Facebook等诸多社交媒体的诞生;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一种全球趋势,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环境似乎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实际上,就信息的扩散方式而言,每个国家应当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中国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又该如何去对应这些影响?

本书的初衷正是为了解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它着眼于中国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时代背景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化,捕捉到了信息传播领域新兴群体的诞生过程,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其展开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信蜂”这一全新概念。书中还就“信蜂”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以及“信蜂”效应下市场营销领域的应对方案和技巧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目前该书在全国各大网店及各地主要书店均有销售。


目录


前言
中国特有的信息传播构造
“信蜂”的行为与欲求
“信蜂”带来的社会现象
“信蜂”效应下营销方式的探索
后记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TopMarketing,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 不代表TopMarketing立场。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本人。
创作不易,点个赞鼓励作者吧~
收藏 0
1
评论请文明发言,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2000
全部评论0
一键投稿
营销日历
2024 4
认领材料
*可补充证明材料,比如发布后台截图、名片、认证截图等
*如无其他证明,请点击请点击《认领声明》
+